女儿一句话,惊到大人:“妈妈你能带我去看心理医生吗?”

发布时间2021-07-06 02:22 作者:佚名 原文链接:点击获取

“妈妈,你能带我去看心理医生吗?”当读初中的女儿笑笑(化名)说出这句话的时候,笑笑妈妈有点吃惊。

笑笑在旁人眼中是“别人家的孩子”,学习不用父母操心,兴趣爱好广泛,怎么会突然提出要去看心理医生呢?

近年来,社会各界对心理问题越来越重视,舟山市妇女儿童医院心理专家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朱水芳的门诊也迎来了越来越多的学生。

在门诊中,朱水芳发现,更多的时候不是孩子病了,而是父母忘了自己曾经也是个孩子。

当女儿主动提出

要看心理医生

笑笑主动要求看心理医生,是因为最近晚上入睡困难,深度睡眠时间少,她尝试了睡眠喷雾、睡前泡脚、喝莲心茶等方式,都没用。

这种“晚上睡不着,白天困乏”的状态影响了笑笑的学习效率。

△ 《小欢喜》中英子情绪崩溃的瞬间(剧照)

除此之外,不喜欢流量明星,也不喜欢好看衣服,更不喜欢看校园小说的笑笑,觉得自己和身边的女同学没什么共同话题。

她喜欢天文、地理、历史,这些倒是和班里几个男同学兴趣相投,但又担心经常找男生聊天被同学们传“绯闻”,所以外表开朗的笑笑,也会感到内心很孤独。

笑笑会找妈妈说说心中的纠结,但是她又觉得有些话不适合和家长说,所以她想找个树洞释放内心的压力。专业的事情找专业的人,心理医生在她看来是最好的选择。

朱水芳听了笑笑的故事说:“你听过cx330吗?”cx330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恒星,因距离最近天体也有上千光年的距离,因此被成为“最孤独恒星”,这些知识是另一个来咨询的女孩告诉朱水芳的。

现在学生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,也对心理学表现出了不同的兴趣,来咨询的学生中,有表示以后也想当一名心理医生的,在朱水芳看来,这些都是很有灵气的孩子,像笑笑、说起cx330行星的女孩,更是灵气通透。

回到初始:

我养孩子的目的是为了什么

笑笑是主动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,但更多的孩子,是被父母要求来看心理门诊的。

朱水芳每周一到周四都有门诊。星期四,她的门诊中,有母亲带着中考失利的孩子前来咨询,有二胎妈妈忧心6岁孩子的身体健康,有妈妈忧心8岁女儿不爱学习,也有年迈的妈妈带着怀孕的女儿,让医生做女儿思想工作不要动换岗位的念头。

父母+孩子是朱水芳最常见的门诊组合。常常父母一进来,会说明他们觉得孩子出现的问题,并对朱水芳说:“医生,你看我们孩子的病该怎么治?”

很多时候是孩子病了吗?并没有。特别是12岁以下的孩子,如果是父母挂号时用的孩子市民卡,朱水芳都会建议父母用自己的市民卡去换个号。因为很多亲子问题的出现,症结来源于父母,父母在养孩子的路上忘记了“我养孩子到底是为了什么”这份初心。

△ 《小欢喜》中学校为高三学生和家长组织的畅言会,希望通过亲子间的畅所欲言,来减轻高三学生的心理压力。

当朱水芳问起这个问题,父母也许会说:“我希望孩子健康快乐。”可是更多的时候,孩子想学画画,父母不同意,认为画画以后不能当饭吃,公务员、教师、会计等职位才是好的归宿。说着“希望孩子健康快乐”,做的却是背道而驰的事情。

一个多小时的门诊,很多家长最终是哭着走出诊室的,他们最终发现,所谓的孩子不听话、孩子不和我交流、孩子不把我当朋友,症结都在父母自己身上,是家长的不擅长倾听、以及所谓的家长权威,让家长亲自关上了沟通这扇门。

有爱无碍

关注孩子从关注自己做起

从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出发,现在的孩子已经希望完成自己的审美需求、自我实现的需求,时代赋予了现在孩子更多可能性,当下的孩子已经和过去的孩子完全不同了,但父母还在重复之前的教育方式

正如纪伯伦诗歌中所言:

“你的孩子,都不是你的孩子,他们是渴望生命自身的儿女,他们经由你而来到世上而不是从你而来。”

“尽管他们与你在一起,但不属于你,给予你的爱,但不是你的思想,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。”

父母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,是一件好事,但在重视的同时,也应该反观自己。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,可以折射出家庭关系。

朱水芳建议,在教育内卷压力的当下,父母要有主动意识:主动学习,主动成长,主动突破自己的认识局限。支持孩子的梦想,善于倾听,能在关键的时候给予孩子一些建议、答疑解惑,让孩子感受到“有爱无碍”。

假设一个家庭,孩子是小树,母亲是土壤,父亲是天空,如果土壤是肥沃的,天空是辽阔的,那么小树即使偶尔经历风雨,也依然可以茁壮成长。

“养儿育女,是为人父母的一场自我修行,养育孩子,父母先成长自己,并陪孩子终身成长。”朱水芳表示。

记者 | 黄燕玲

编辑 | 曦曦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